我市召开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暨“急救侠”招募行动新闻发布会

我市召开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暨“急救侠”招募行动新闻发布会

来源:市本级 2025-09-25

9月25日上午,绍兴市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暨“急救侠”招募行动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会议中心举行。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陈洁,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徐泳,市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赵丽君接受媒体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办主任马晔军主持。

1.jpg

陈洁常务副会长介绍绍兴市应急救护工作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暨“急救侠”招募行动总体情况:

第一方面是以五大体系革新构建应急救护新格局。

一是改革教考模式。采取“教学”与“考试”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的方式,让教学和考核更加科学规范。将复训时间最短缩至原来的1/4,让培训更高效。同时将进一步扩充师资和考官队伍,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考核的权威性。

二是织密服务网络。探索打造“15分钟应急救护服务圈”,一方面把培训阵地建到乡镇(街道)群众身边,并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建设特色培训基地;一方面通过师资挂联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等下沉基层机制,让专业力量服务一线,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是创新响应机制。依托已建的浙里办“浙里博爱”数字化平台,衔接120专业急救体系和社会救援力量,建立“专业调度+社会响应”的快速联动机制。120急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时,视情启动“急救侠”系统,求救人周边的“急救侠”在救护车到达前赶赴现场救护,成为突发事件中的“第一响应人”。

四是完善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无偿施救行为认定和激励流程、措施,为“急救侠”大胆施救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让“学急救、用急救”成为社会新风尚。

五是推动全民普及。针对重点行业、基层村(社)、青少年等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开展培训。通过“家家学急救”“村村(社区)都有急救侠”等活动,让每个家庭、每个村(社)都成为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方面是改革试点的阶段性成效。

阵地建设方面:结合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成人学校、卫生院等场所,全市103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联合党校、警校、总工会等建成28个特色培训基地,同时将新(改)建7个救护员复训考点,全市应急救护服务网络基本成型。

队伍培育方面:累计培养注册应急救护师资1585名、考官309名,成立应急救护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教研组及名师工作室,形成一支“专业过硬”的骨干队伍。

机制创新方面:救护员培训“教考分离”模式全面实施;诸暨市、上虞区和越城区先后纳入省级“急救侠”试点,为全市推广奠定基础。

体系保障方面:完善《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激励保障工作办法》及实施细则,积极探索为入库“急救侠”志愿者购买保险等措施,为“敢救、愿救”提供更多保障。

数字赋能方面:迭代改造“浙里博爱”应用救护员复训、急救侠志愿者管理等模块,让培训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第三方面是“急救侠”招募行动。

“急救侠”是指具有较强应急救护能力的、能在第一时间志愿响应并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应急救护的人员。“急救侠”招募坚持自愿原则,重点从以下三点推进:一是面向村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基层工作者;二是面向医务人员、公安民警、消防员、救援队队员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三是鼓励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

2.jpg

在记者提问环节,针对市红十字会在科普宣教方面有哪些做法的问题,陈洁常务副会长指出:一是推动资源下沉。持续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让急救知识技能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学习。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实现100%覆盖,为群众提供便捷化的学习和体验场所。二是凝聚社会合力。与教育系统联合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等6个100%;在公安、消防系统实施全量、全员救护员培训行动;与民政部门联合完成纳入今年省民生实事的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培训;与邮政局共同举办邮政快递行业应急救护比赛等。同时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支持应急救护项目。三是开展多样化宣教。通过景点直播、急救地摊演示、科普展、急救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关注。并充分利用越牛新闻、网站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科普宣传。

3.jpg

针对为什么要推出“改革教考模式”中的复训以及主要做法有哪些的问题,徐泳副会长指出:近年来,我市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统计,近三年全市取得应急救护培训相关证书人员近16万人,同比增长2.26倍,面对不断扩大的培训基数和复训刚性需求,市红十字会改革复训模式,更有效地巩固救护员的应急救护核心技能。复训改革以数字化手段为抓手,构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精准考核”的新型复训模式,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提升了培训效率。

针对完善应急救护激励制度具体是怎么考虑的问题,徐泳副会长指出:2023年我市创新出台了政府令《绍兴市无偿救护促进办法》,第6、7、8、15、16等多个条款都有相关的保障激励措施,如明确“无偿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实施无偿救护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无偿救护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因实施无偿救护导致纠纷和诉讼,无偿救护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其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等,从制度层面消除“救人怕担责”的顾虑。之后市红十字会又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出台《绍兴市无偿救护认定激励保障工作办法》及其细则,试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认定67名无偿救护人及集体,并在“炉峰慈联·正能量”基金的支持下,发放激励金6.55万元。

下一步市红十字会即将出台新修订的《工作办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推动认定激励、法律援助、困难救助等措施落地,同时还将探索购买保险服务,进一步加大保障。

4.jpg

针对组织运用“急救侠”这样一支队伍的意义以及急救中心将如何与市红十字会协同联动调动这支队伍的问题,赵丽君主任指出,目前,我市120从调度员接到报警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分34秒,在偏远地区或交通拥堵时段,这一时间还可能延长。而心脏骤停、严重创伤大出血等紧急情况的黄金急救时间非常短暂。如果在120专业力量到达前,社会急救力量能够第一时间介入,实施初步救护,可以有效填补急救空窗,提升现场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减轻伤害。发展“急救侠”队伍可以说是专业急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构建“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大应急体系的重要环节。

卫健、红会两家融合打造“急救调度+志愿者调度”平台,实时共享120急救数据,初步实现对“急救侠”的精准化、智能化调度。目前,已在诸暨市、上虞区、越城区开展试点,探索建立“日常培训+应急响应”双机制,努力构建“社会急救力量快速初步响应—专业急救力量跟进处置—医院紧急救治”的急救链,全面提升我市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效能,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防线。

发布会现场还播放了应急救护知识视频。